在描述逛蘇州園林(見圖36)空間體驗時,經(jīng)常會聽到先抑后揚,聽上去很像一個題解的答案,更像一個結(jié)果。對于造園者的我來說,知道一個答案,卻遠不如知道導致答案的問題是什么?
我后來反復思考《桃花源記》里的句子:“林盡水源,便得一山(大),山有小口(?。路鹑粲泄?。便舍船,從口入。初極狹,才通人。復行數(shù)十步(小而狹長),豁然開朗?!?
這是一個典型的人體感知邏輯,借由環(huán)境的變化導致身心變化的過程。
所以后來的設計培訓,我會經(jīng)常問一個問題:
先抑后揚轉(zhuǎn)化成尺度的話等同于先小后大嗎?
很多小伙伴會回答“是的”,我就會趁機追問:“這個空間,經(jīng)過一個足球場(大小)進入另個有十個足球場大的空間,你會有先抑后揚的體驗嗎?”
顯然,“初極狹才通人”的體感尺度,更易實現(xiàn)先抑后揚。當尺度大到身體無法感知,或者小到身體無法體驗時。白居易的拳石當山,也被詬病為盆景而與造園無關(guān)。
因此,在行游動線設計時我故意設計了兩條寬窄不一的尺度,希望以此既能解決空間大尺度家具移動時的功能需求,又可解決空間抑揚所需要的身體感知。
掃描二維碼關(guān)注我們的微信